
很多时候,一个蠢人,要比一个恶人的影响更严重。

事情的起点其实很简单,张某是某军工单位的临时工,岗位不高,平时也不参与什么技术研发,更没权参与机密会议,但他被安排在一个涉密车间工作,日常就是搬运、打杂、打打下手。
按理说,这样的岗位不会接触到具体的装备核心信息,可偏偏那天,他所在的车间正在测试一款全新的军用装备,张某觉得这装备看上去特别“酷”,心里忍不住起了炫耀的念头,他趁现场没人注意,掏出手机,咔咔几下,把装备拍了下来。

拍完以后,他也没觉得这事有多严重,更没意识到这几张照片背后的信息敏感程度,他直接把照片发到了自己家族的微信群里,可能还配了点文字,大概意思就是“我现在干的活儿有多厉害,看看这玩意儿!”
说白了,就是想让亲戚朋友高看他一眼,说他混得还行。

但问题就出在这里,微信群根本不是“家里人看看就完了”的闭环空间,很多人觉得家族群很安全,照片发进去也就十几个人看到,但实际上,群里的人一多,就难免有人顺手转发,或者截图发给自己的朋友。
果不其然,张某发完照片没多久,他亲戚转发给朋友,朋友发到其他群,最后不光在国内的多个社交平台流传开来,甚至在国外某些社交网站也出现了这些照片的踪影。

这一下,性质就变了,这可不是普通的图片泄露,而是直接造成了国家军事机密的外泄,照片中装备的外观、构造、测试场景等信息,都是高度保密的内容。
国家安全机关在接到报告后迅速介入调查,确认照片属实,并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,最终,张某被法院判处五年有期徒刑。

事件传开后,网友议论纷纷,有些人觉得他是“无心之失”,也有人说“他没卖给外国人,也没拿钱,至于判那么重么?”但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。
不是看到有间谍、有交易才叫泄密。

只要信息被非法传播,无论你是卖、是送、是炫耀,只要造成了外泄后果,都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。
而且,这种“炫耀式泄密”并不稀奇,前不久,国家安全部还曝光了其他两起类似性质的泄密事件,一个是科技企业员工孙某,他在某机关驻场办公,单位配发了一台涉密笔记本电脑。
结果他直接把电脑带回家用了,还带着去了饭店吃饭,走开接电话的时候,电脑被偷了,虽然后来电脑找回来了,但这事已经构成严重隐患,孙某被公司辞退,涉密岗位也被重新评估,连带公司业务都受到影响。

还有一个更让人无语的,是某区级单位的负责人蒋某,他年终总结忙不过来,把机密材料外包出去写。
材料里有两份秘密级文件,他直接复印后给了外包公司的人,外包方的下属又图省事,把文件拍照后发到了一个工作群里,这份文件就这样被多人看到,最后扩散出去,直接构成泄密,蒋某被追责,合作公司也被解约。
从这些案例看得出来,问题已经不只是个别人意识不到位了,而是一些单位在制度执行上存在严重缺口。

涉密单位怎么能让临时工随便进出涉密车间?怎么会不设手机屏蔽设备?又怎么能让一台涉密电脑随便带出单位?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,哪怕每个人都被培训十遍,也难保不再出事。
很多员工只是签了个保密协议,还没真意识到自己接触到的东西到底有多敏感,再加上现在手机功能太强,拍照、录像、传输都太方便,一个动作,几秒钟,一张照片就能传遍全网,谁都拦不住。
而且,有些人对“涉密”这两个字根本没有敬畏感,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干点体力活、搬个东西、修个设备,怎么会接触到核心机密?但实际上,在军工系统、党政机关、科研单位里,很多信息的保密等级并不是按岗位划分的,而是按场所、按项目定的。

只要人在那个环境里,能看到机密内容,就负有保密责任,不是说你不是研发人员就可以当“路人甲”,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危险的。
再说现在的网络环境也完全不同了,以前信息传播靠纸质、靠人传人,现在谁手机一拍,几秒钟上传,别人一转发,立马能扩散到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。
这种速度和广度,是传统保密观念根本没法适应的,微信群、朋友圈、短视频平台,看起来都是“熟人圈”,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封闭环境,一旦文件、照片、视频传出去,基本就等于公开了,很难再收回来。

这也是为什么相关单位在张某事件之后,开始大面积排查涉密岗位、加大保密教育、加强制度执行,尤其是对临时工、外包人员、驻场人员等“灰色角色”,正在重新制定更严格的进出机制、保密条款和技术防护措施。
像手机屏蔽、拍照检测、数据加密、分级分类管理等手段,也都在加快推进。
每个人都要知道,不是只有间谍才会泄密,普通人也可能成为泄密源头,一个看似无心的行为,如果不受约束,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后果,而这种风险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,只会越来越大。

张某的事,虽然荒唐,但不是孤立,也不是第一次,更不会是最后一次,真正的问题在于,我们是否能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,把这些看似小问题,真的当成大隐患去处理。
照片可以拍,朋友圈可以发,但前提是你得知道什么是可以拍的,什么是绝对不能碰的,这不是“炫耀”一下就能了事的事,更不是“我又没卖”的借口能糊弄过去的。

张某的拍照不是玩笑,五年刑期也不是吓唬。
不过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这事也给所有涉密单位和工作人员敲了一记响钟,不是人员值不值得信任,而问题是一个人有没有意识到,自己手里握着的,可能不是照片,而是一整个项目的安全。

国家安全,人人有责。
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