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晚睡前还穿着薄外套晃悠,今早一开门差点被冷风掀个趔趄,
得,这是冬天要正式“报到”了。
立冬,作为“四立”之一,老辈人眼里这可不是简单的降温,而是“万物闭蓄、休养生息”的信号,连吃饭都得跟着节气“转舵”。
别嫌老规矩麻烦,那些口口相传的“吃什么、忌什么”,藏的全是过冬的智慧。
今天就跟大伙掰扯掰扯,立冬必吃的“3白3黄”和碰不得的“1红”,都是实打实的老传统。
图片
先说说为啥立冬要讲究“3白3黄”。
古代农耕社会里,立冬是个大日子,既要犒劳一年的辛苦,又要为寒冬储备“能量”,这就是老话说的“补冬”习俗。
但进补不是瞎吃,得顺应当季食材的性子来。
冬天空气干、气温低,“白”色食材多滋润,“黄”色食材偏温润,刚好跟这个季节的“敛藏”劲儿对上。
不像现在超市啥都能买到,老辈人全靠当季菜过冬,能被挑出来的“3白3黄”,那都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“过冬硬通货”。
图片
先看这“3白”,个个都是藏在寻常巷陌里的宝贝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白萝卜,老话“冬吃萝卜赛人参”可不是唬人的。
这时候的萝卜刚从地里挖出来,带着泥土气,咬一口脆生生的,汁水能溅一脸。
老辈人过冬爱把萝卜埋在院子的沙土里,吃的时候刨出来,不管是炖排骨还是切丝凉拌,都能把平淡的饭菜衬得鲜亮。
我奶奶当年立冬必做萝卜丸子,把萝卜擦成丝挤掉水分,和着肉末炸得金黄,说是“吃了暖身,整个冬天都舒坦”。
图片
第二白是山药,这东西简直是为冬天量身定做的。
带泥的山药搁家里能存大半个月,削皮的时候注意戴手套,不然黏液沾手容易痒。
最简单的吃法就是蒸着吃,筷子一戳能穿透就熟了,淋点蓝莓酱,软糯里带着清甜,老人小孩都爱吃。
老辈人说山药“面得很,能当饭吃”,确实,煮小米粥的时候丢几块,粥都变得黏糊糊的,喝下去胃里暖暖的。
图片
第三白必须是银耳,这可是冬日里的“润燥高手”。
干银耳看着不起眼,泡发后能涨成一大碗,尤其搭配雪梨煮羹,清甜的味道能驱散屋里的干燥。
泡银耳有个小窍门,加一勺面粉抓洗几下,褶皱里的杂质全没了,煮出来的羹汤色透亮。
我妈总说,以前冬天没那么多水果,就靠银耳羹给全家“润一润”,这习惯传到现在,立冬当天的灶台边总飘着银耳的香气。
图片
再讲“3黄”,每一样都带着温暖的烟火气。
南瓜绝对是老辈人的“过冬储备粮天花板”,皮厚耐存,切开后金灿灿的果肉看着就喜庆。
记得小时候,立冬后奶奶会把南瓜蒸烂,和着面粉做饼,不用放糖都甜丝丝的。
南瓜的妙处在于百搭,炖菜、熬粥、做点心都行,难怪古人说它“秋末冬初食之,最宜”。
图片
第二黄是红薯,街头烤红薯的香味一飘,就知道冬天真的来了。
挑红薯有门道,要选细长的红心品种,烤出来流蜜还起沙。
老辈人过冬爱把红薯埋在灶膛余烬里,等做饭时顺便焖熟,扒出来拍掉灰,剥开皮趁热吃,烫得直跺脚也舍不得撒手。
现在虽然有烤箱,但总觉得少了点当年在灶台边等红薯的期待感。
图片
第三黄是小米,这不起眼的杂粮藏着最实在的温暖。
立冬后晨起喝一碗小米粥,配着腌萝卜干,简单却舒服。
小米得选当年的新米,颗粒饱满,煮出来才会有厚厚的米油。
老辈人常说“小米养人”,以前物资匮乏的时候,冬天能喝上小米粥,再卧个鸡蛋,就是顶好的滋补了,这比啥山珍海味都贴心。
图片
最后说这“忌吃1红”——红心甘蔗。
甘蔗本身是秋冬好食材,汁水甜润,但一旦出现红心就碰不得了。
老辈人早有经验,立冬后气温低,甘蔗容易在储存中霉变,红心就是变质的信号。
挑甘蔗要选表皮鲜亮、捏着硬实的,削皮后果肉白中带黄才新鲜。要是贪便宜买了红心的,哪怕只坏一点也别吃,扔了可惜总比吃着闹心强。
图片
其实老祖宗的饮食规矩,从来不是死板的教条,而是跟着节气过日子的智慧。
立冬吃“3白3黄”,不是要补得多金贵,而是吃当季的新鲜,吃储存的踏实;忌那“1红”,也不是刻意忌口,而是懂得分辨好坏。
明天立冬,不妨去菜市场挑些萝卜、南瓜、红薯,炖一锅暖暖的汤,烤几块香甜的红薯。
这些寻常食材里,藏着的是过冬的安稳,更是丢不得的老传统。
毕竟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才是对季节最好的回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