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刚在西北戈壁完成某训练任务的空军某部测控分队,随即机动至东南沿海某驻训点。据了解,近一个月来,该分队已在高温环境下完成10余次高强度测控保障任务。
“靶机起飞”“捕获目标”……闷热的装备方舱里,屏幕上的光点忽隐忽现,操纵员紧盯屏幕,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。
该部领导告诉笔者,由于专业特点,他们通常会选择在空旷无遮蔽地带开展作业。以往驻训,为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、减少官兵中暑风险,他们往往选择天气相对凉爽的时间段开展专业训练。今年驻训,他们特意将高温条件下的保障作业列为重点训练课目,着力提升部队高温环境下的测控保障能力。
这一改变,源于去年盛夏一次临时任务——
当时任务展开时值正午,地表温度高达45摄氏度。由于官兵高温条件下作业经验不足,加上热习服训练不充分,设备刚完成调试,一名操纵员就感到身体不适,出现明显中暑症状。现场指挥员紧急下令换人操作。虽然任务最终按时完成,但任务中出现的波折还是引起该部党委高度重视。
随后,该部党委围绕高温训练展开专题研究,推出一系列改进措施。他们全面摸清人员装备“耐热”底数,掌握高温天气对人员和装备的影响,在此基础上组织机关干部和业务骨干集智制订针对性训练计划,完善各类突发情况处置预案,探索高温条件下的训练方法。今年入伏以来,他们根据训练内容及时调整保障计划,组织防暑知识宣讲与热习服训练,不断提高官兵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。
方舱外的一处阵地上,官兵正在开展吊装落装训练。烈日炙烤下,一名号手趴在被晒得发烫的地面上,盯着水平仪读数。阳光直射下,液晶屏上的数字有些模糊,这名号手一边侧过身子遮挡光线,一边指挥其他号手对地基进行微调,直至水平仪上的指数达标。
“战场没有‘避暑模式’,实战化训练必须跳出舒适区。”该部领导表示,入伏以来,他们采集梳理了一批高温条件下装备训练参数,总结出多套战法训法,部队高温条件下作战能力持续提升。
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