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为鬼神。"贾谊之才,毫无疑问,他可以说是西汉时期不可多得的杰出治国谋臣。
但是,令人惋惜的是,贾谊年纪轻轻 33 岁就忧虑而死,这不仅是贾谊个人的悲剧,也是汉朝的国家悲剧。
贾谊才华横溢,壮志未酬,令人唏嘘。
今天咱们就单独说一说贾谊。
为什么要聊贾谊呢?
我想说的是,我们每个人没有贾谊的才华、高度和格局,但很多人可能会有类似贾谊的遭遇。
如果你的才华没有得到展现,怀才不遇,也不要怨天尤人,不必妄自菲薄。
或许在另一个时间、换一个时期、换一个平台,或者换一个领导,你的水平就能显现出来。
所以,读完贾谊的故事,不必感怀,而是要怀着一颗平常心,继续找到自己的定位,做好自己。
贾谊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应时而出。
汉文帝上任之初,听说河南郡吴公政绩卓著,是全国第一,又与李斯是同乡,向李斯学习过,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。
吴公推荐了一个年轻有才华的人,这就是贾谊。
贾谊是洛阳人,18 岁时因诗书闻名当地。
当时河南郡守吴公听说贾谊才学出众,特地把他召到衙门任职,对贾谊非常器重。18 岁,有了编制,羡慕死了!
吴公升任廷尉后,顺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。
汉文帝于是把贾谊召到朝中,任命他为博士。
当时贾谊只有二十岁,是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。
每当汉文帝让博士们讨论问题时,那些资深的老官油子往往支支吾吾,只有贾谊能够一一作答,而且他总能说出大家心里想说的话。
因此,博士们都认为贾谊非常有才华,汉文帝也很欣赏他,破格提拔。
贾谊在一年之内就升任为太中大夫。(相当于副部级了吧!)
因为受到汉文帝的赏识,他多次上书进谏。
只要发现朝廷的政策有问题,或者天下有弊端,他总是直言不讳,毫不畏惧得罪权贵,也不怕引起皇帝不满。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,总是直言进谏。
虽然贾谊敏锐地察觉到汉朝表面平静之下隐藏的各种危机,心怀国家和百姓,但也因此遭到一批老臣的诋毁。
尤其是当汉文帝想要提拔贾谊为公卿(部级)时,周勃、灌婴、张相如、冯敬等老家伙都表示反对。
他们认为贾谊是洛阳人,年纪轻轻,资历尚浅,却想独揽大权,只会把国家大事搞得一团糟。
面对这些老臣的反对,汉文帝也无计可施,只能疏远贾谊,把他外放,任命为长沙王太傅。
于是,贾谊被派往长沙,远离中央,开始了自我反省的生活。
然而,贾谊却因才华横溢而遭遇不公,心中不免感怀与感伤。
一年多后,汉文帝将贾谊召回长安。
当时,汉文帝正在宣室,祭祀鬼神。
于是,汉文帝向贾谊请教鬼神的本源。
贾谊借此机会,向汉文帝详细讲述了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。
直到夜半时分,汉文帝依然听得津津有味,座位也不断向贾谊身边移动。
不久之后,贾谊被汉文帝任命为梁怀王太傅。
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,深受宠爱且喜好读书,因此汉文帝让贾谊担任他的老师。
这可不是被贬了,贾谊自然也知道。
然而,几年后,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摔下,不幸身亡,且未留下后代。
贾谊认为这是自己未尽到责任,深感伤心。
一年多后,贾谊也因忧郁而逝,年仅 33 岁。
这就是贾谊闪耀而短暂的人生。
纵观贾谊的一生,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位杰出的治国谋臣。
一,贾谊有一颗为国操劳的赤诚之心。
从他的奏疏可以看出,虽然贾谊在长安任职的时间并不长,但他上奏的每一份奏疏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。
他就像一条鲶鱼,搅动了原本平静的局面,也因此引来了许多老臣的不满。
刘向曾经评论说,贾谊在论述秦朝治乱时,见解非常精辟,通达国体,虽然未能完全施展才华,但他的主张和见解常常被庸臣所排挤,实在令人惋惜。
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曾为贾谊感叹,宋代苏轼也为贾谊单独写一篇《贾谊论》,可见贾谊的才华征服了很多人。
二,贾谊才华横溢,文章盖世。
他的著名政论文,如《过秦论》《论积贮疏》《陈政事疏》等,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,提出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。
这也体现了贾谊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。
咱们的伟人曾经评价,贾谊的政论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文,可以说这是对贾谊最高的评价。
三,贾谊的建议切中当时社会的要害,具有强烈的时代性,是治国的重要参考。
例如他提出的"以亲制疏"方略,为汉景帝时期平定七王之乱奠定基础,更有"众建诸侯而少其力"的方针,后来成为汉武帝推行"推恩令"的雏形。
可以说,虽然贾谊的一些主张没有被汉文帝采纳,但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贾谊的见解是正确的。
苏轼认为,贾谊有王佐之才,但最终没有被重用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读了汉文帝和贾谊相关的故事,你会发现,贾谊在奏疏中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方略都是正确的,但即使正确,也不一定需要马上解决。
尤其是在治国方面,汉文帝作为皇帝,对大局有着更强的把控力。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采取措施,也清楚从哪里着手,但更重要的是,他明白何时才是最佳时机。
因此,贾谊的遗憾在于,他的主张和策略虽然超越了时代,却没有被采纳。这并不是贾谊个人的问题,而是形势和时代的限制。
汉文帝毫无疑问是一位明君,贾谊暂时未被重用,也不是汉文帝的过错。
翻看贾谊的故事你会明白,有时候,即使你的想法、策略和主张是正确的,甚至具有前瞻性,但才华没有被认可,没遇到伯乐,你一样是仰天长叹!
这未必是你的问题,也不一定是领导的问题,可能是平台、制度或时代的原因。
所以,你不必妄自菲薄,也不必怨天尤人。只要做好自己,静待花开,这就足够了。
你觉得是这样吗?
观看更多《资治通鉴》解读内容,欢迎订阅我的专栏,为你解读《资治通鉴》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。(点账号头像,进入主页可见)
煮酒论英雄,读史通谋略。
关注我,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。
作者:李子霄 《资治通鉴》实践导师,畅销书作者,自媒体专栏作家。长期解读《资治通鉴》,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。
著有图书《门道: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》。
线上专栏《资治通鉴: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》《制胜谋略: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》《刘邦的启示》等。
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